诸葛亮是历史上资深的名相之一,杜甫诗赞曰: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伊尹是商汤时代的达官贵人,协助商汤治理国家,成就商朝治世;吕尚,即姜子牙,年七十出山,帮扶周文王,后事武王,攻灭商汤六百年基业,开创周天子八百年江山,如此高的评价,得以看出诸葛亮其人的能力,而且杜甫是唐代的人,三国演义是明代的作品,杜甫的评价,是没有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的,他生活的年代也更加接近三国时期,所以他的评价相对客观。

块头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至年二十七方出山帮扶刘备,至五十四岁出师未捷身先死,期间鞠躬尽瘁,兢兢业业,未曾松懈过。刘备因关羽之事伐吴,败走永安,有了白帝城托孤之事。刘备临终,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立陶宛,终定要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饮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于是,诸葛亮就帮扶了两代君王。

以诸葛亮为话题的作文,600字诸葛亮,在很多场合是智慧与忠诚的化身,就像关公经常作为勇武与忠义的化身一样。可是从另一角度想想,忠武侯的高大形象可能就会大打折扣。诸葛亮一生辅佐过两位皇帝,分别是刘备和刘禅,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刘备白帝城托孤时曾说,“如果太子可以辅佐,则辅之,若太子不才,丞相可自立为成都之主!”很多人都说,这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事例,充分表现了刘备对诸葛孔明的信任。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

独自踏着月色,丛中漫步,只觉一缕微风拂过,思绪已飘然散去。回过神时,一段悠悠元曲声中,他羽扇纶巾,娥宽博带,带着几分自信和从容凝视者我。定眼望去,眼前的老者,那嶙峋的躯干如嵌入了白皙的长袍中,但那混浊的眼神中抹不去那一丝精明,有如一位仙风道骨的隐山居士。“小生见过前辈,不知前辈何许人也。”“老者右手轻捋长须笑答曰:吾名诸葛亮,先帝封号诸葛武侯。
此时无声胜有声,夜幕下站立的我肃然起敬,面前的老者给人和蔼的感觉,给人一种胸中藏有百万雄兵之感。问世间谁是英雄?西楚霸王项羽,骊酒临江,横槊曹公,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于八阵图中,天下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我的心不断的跃动,血液沸腾了,双手微微紧握,炙热的双眼中流露出的,正是激动;“诸葛先生,小生自小佩服您的才智,更敬重你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情操,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