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讲仁、讲礼背后的逻辑前前后后花一周将近十小时囫囵吞枣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般粗略读完,简单谈下读后感。孔子论语和老子道德经侧重点不同,老子讲天道,孔子讲人道,孔子讲礼背后的逻辑是现实中人有高低贵贱之分,要和谐相处得克己复礼,不然放纵自己不守规矩就要乱套,孔子思想的核心就一个字:仁,论语里孔子对仁的解释有多种。为官要爱民是为仁,做人要诚信接近仁,在家守孝悌才会仁。

孔子讲仁背后的逻辑:君主做到仁,才能国泰。百姓间做到仁才能民安。把仁这个德育做到位,国家会减少许多执法维稳成本。家庭、家族乃至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会更强,更持久。整个论语主要内容讲的就是三为为人,为政,为学。里面许多金句成语时至二千年的今天仍不过时。随便列举一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道不同不相为谋不患寡而患不均为老不尊是为贼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欲速则不达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事不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言必行行必果四海之内皆兄弟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岁寒知松柏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论语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论语的读后感1孔子的至理名言,比不上老子的意味深长,比不上庄子的逍遥洒脱,却是一剂朴素的灵丹妙药,短短几句,往往就能使人受益一辈子。论语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则,莫过于“子欲居九夷。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第一则说孔子想住九夷那蛮荒之地去,大家觉得奇怪,就去问他怎么去住那么落后的鬼地方呢?他却答“君子住在那,又怎么会闭塞落后呢?”此话又说到了两个方面,一是君子不回在乎外界环境的好坏,毕竟自身内心的清净重要于外界环境的清净。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下面是关于论语读后感的内容,欢迎阅读!篇一:论语读后感《论语》的交友观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点好像没有涉及到如何处理一个朋友群的关系。即,几个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群。
说了这么多《论语》中的交友观,由于《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对孔子的朋友产生了兴趣。我想孔子应该有很多朋友,单就《论语》来看,我却只找到两处。一处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