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向老子求学的故事,向老子求学

做一个如水般灵动的人。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和老子相遇了,孔子带着弟子们爬山涉水,寻找老子的踪迹,经过漫长的追寻,他们终于见到了老子,然而,老子并没有讲很多大道理,只是做了一个动作。他伸出舌头,然后掉了几颗牙齿在上面,接着,他转身离开了,没有理会孔子和他的弟子,孔子的弟子们非常困惑,开始抱怨,他们指责老子是个高人,却没有给他们任何指导。

他突然大笑起来,明白了一些事情。孔子的弟子们感到很奇怪,不明白老师为什么这么开心。孔子告诉他们:只有学而不思,才会变得迷茫。只有学习而不学习,才会变得危险。一个人只知道学习,却不思考,就会变得没有价值。一个人只知道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变得没有内涵。今天,我们应该去学习,而不是抱怨。你们要思考一下,否则你们会一直抱怨下去。

1、孔子关于学习的小故事

1、孔子学琴孔子学琴,锲而不舍,学习一首琴曲,不单会弹,还要深入到更深的层次里。即使师襄子说可以了,要进一步教孔子别的,但对孔子来说,还不算真正学会。于是,孔子不断深入,从会弹,到掌握技巧,又进一步到了解它的意趣,进而,再去领会曲子所描述的人物。看到孔子如此专心一致、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与那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时,真是让我们深受感动。

倘若停留在表面,或是深入得不彻底,就很难领悟到其中更深的道理。而且学习也不是为别人学,是为我们自己学,为更好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服务社会而学。因此,真正有志于学习的人,会用心投入,深入下去,不会轻易带过或是半途而废。2、以渔夫为师一天,孔子与学生在树林里休息,孔子听到河边的渔夫说的话很有深度,立刻走到渔夫面前,尊敬地拜了拜他,

2、孔子读书的故事

孔子尊师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

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

3、孔子虚心好学的故事

孔子曾经向老子问礼。孔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翻译:有一次,孔子有机会进入鲁国的太庙。太庙是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里面陈列着许多文物古器,还常举行祭祀活动,在这里,可以了解历史和有关的典章制度,孔子进太庙后,就下功夫认真地进行考察,对每一件不明白的事,都向别人请教。